大众网记者 王熠 毛道光 青岛报道亚新T+0配资
8月6日下午,在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勇,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软控股份副总裁、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守涛,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商务运营事业群总经理孙智宏出席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车四方所为中国中车全资一级子公司,2022年牵头在青岛组建了中国中车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制动、钩缓业务的高科技企业——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车四方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中国轨道交通关键系统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提供者。凭借成功解决青藏列车高原供氧以及电气设备安全问题,自主研制“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多种关键核心系统产品,中车四方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冯勇介绍,随着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成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方式正在由以里程数为代表的“量的增长”向以智能化为代表的“质的提升”快速转变,当前,中车四方所依托轨道交通独有的跨系统、跨专业融合创新优势,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打造了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在产品方面,CR450新一代智能化动车组上,中车四方所提供的制动系统、旅客信息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蓄电池等产品均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了列车安全性与运维效率;在研发试验方面亚新T+0配资,中车四方所具备覆盖强度、动力学、热、噪声、电磁等单学科仿真及“车网路”一体化仿真、试验能力;在产业制造方面,高铁核心机电系统产品智能制造工厂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智能运维方面,打造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整体解决方案,并在上海地铁16号线上线应用。
“面向未来,中车四方所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全力打造轨道交通装备、清洁能源装备、工业装备等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冯勇表示。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船海企业,可为用户提供从产品研发、设计、建造,到维修、改装及船舶配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是山东省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
孙书猛告诉记者,北海造船拥有国家能源海洋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和省级船舶设计企业,具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详细设计能力,造船产品覆盖了散、集、油三大主力船型,具备LNG、液氨、甲醇等双燃料绿色船型研发和建造能力,海工产品在养殖工船、浮船坞等细分市场业绩突出,大型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水平卓越,救生艇生产配套市场占比优势明显,是综合能力优势突出的造修船企业,年造船能力达400万载重吨。
孙书猛介绍,北海造船正牵头建设形成以“民船中心绿色设计、中船发动机绿色主机、青岛双瑞绿色能源供应系统以及北海造船绿色总装建造”的“绿色链”,协同带动船用钢板、油漆、主机、锅炉、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其中,已迁往青岛的北海造船的民船中心总部,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北方一流的高端绿色智能船舶设计研发中心,吸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助推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亚新T+0配资,民船中心总部迁至青岛之后,已成功研发推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31.9万吨节能环保型原油运输船;2025年发布了“北极星”散货船、“天狼星”矿砂船、“启明星”油船系列三大船型品牌,推出七款新一代绿色、低碳主建船型,并经八大船级社认可发证。
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橡胶智能装备的创新与研发,软控的核心业务是给轮胎厂配备智能生产装备,可以为轮胎厂提供软硬结合、管控一体的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交钥匙工程,软控的橡胶装备业务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并承建了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武守涛介绍,近3年来,软控已 投入10亿元,用于研发创新,在为行业贡献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和明星产品,如全自动小料称量系统、全自动无人化的轮胎成型装备以及可以实现黑灯工厂的轮胎硫化车间等的同时,软控还构建了橡胶装备行业独有的ROC研发平台,ROC研发平台能够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模块化和标准化为方法,搭建产品平台、技术平台和测试平台,通过配置式研发,可以实现大规模定制下的敏捷交付,从2016年起,帮助客户实施了多个轮胎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
武守涛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之下,轮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安全产品,更是一个数字化载体,所以未来工厂的建设一定是自动化、无人化、数智化和绿色化的。这就要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也要全面数字化,每条轮胎都可追溯,每个数据都可通过轮胎芯片进行查询,经过25年的沉淀,软控可以提供从智能装备到智能车间再到智能工厂的交钥匙工程能力,实现轮胎生产的密炼、半制品、成型、硫化到检测的全流程交付。”
海克斯康中国在仪器仪表产业链深耕40多年,以Glocal全球技术本土化战略为驱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不断推进产品技术本土化工作,打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2022年成为青岛市仪器仪表产业链链主企业后,更是积极发挥链主的带动作用,展开“以大带小”的“链式发展”。
“行业里有海克斯康‘上测天、下测地、中间测空气’的说法,海克斯康的产品几乎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覆盖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医疗、重工、能源、模具、教育等多领域、多产业集群,为全国超过40000家客户提供服务,以全球本土化技术助力了C919国产大飞机、中国首艘大型邮轮、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新能源汽车等超级工程与新兴产业发展。”孙智宏介绍,当前海克斯康正积极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领域推动技术变革和数字化转型,依托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软件组合及广泛分布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提供从产品的设计工程到生产制造,再到计量检测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孙智宏介绍,在2022年成为青岛市仪器仪表产业链链主企业后,更是积极发挥链主的带动作用,展开“以大带小”的“链式发展”。目前,海克斯康集团旗下已有超过100款主流测量装备在中国实现本地化,以三坐标测量机为例,从最初的90%进口,到目前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提升到8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扶持培育了近百家本土供应商,构建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并获得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的荣誉。
恒运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