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毛道光 通讯员 李登程 青岛报道申银优配
提起社区民警,你脑海里会想起什么?也许在大部分人印象中,社区民警是最费鞋的警种,总能看到他在社区奔波的身影。他们没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却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勤奋耕耘,为诸多家庭解决燃眉之急。李沧公安分局楼山派出所民警王惟号就是这样一位自带安全感的“老社区”。
他是群众心中的“百事通”
2006年从军队转业后,他便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在基层扎根。警务工作十分繁琐,作为社区民警,王惟号一有时间就会出去走走,200余家九小场所,10余家企事业单位,6000余居民,辖区每一条街巷、每一栋楼房、每一张面孔,都深深烙印在他脑海里,警用皮鞋歪斜的根部,是他以脚步丈量辖区的见证。为了拉近警民距离,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变成了群众“24小时求助热线”。
“警官,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孩子入学可全指望这房产证了。”今年4月份,王惟号接到辖区居民任先生电话求助。详细询问后得知,任某是一名外地务工者,为了能在这座城市扎根,他辛苦攒钱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却在办理房产证时遇到了难题。原来,向其售卖房屋的人,也是早年间从他人手中购买的二手房,当初购房后未办理产权登记,所以这套房子还在老房东名下。而现在老房东早已不在这里居住,如何找到老房东协助办理房产证成为一道难题。
了解情况后申银优配,王惟号通过老房东信息,查询到他已迁往外省,通过户籍地派出所协助,成功与老房东的亲属取得联系。在向其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方积极配合任先生提供办理房产证所需的材料或证明,任先生也顺利地拿到房产证。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惟号就是通过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收获了辖区居民信任和口碑,大家称他是群众工作生活的“百事通”。
他是百姓身边的“和事佬”
王惟号的最大愿望就是辖区和谐平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将群众纠纷化解在社区,确保各类矛盾不上交,甘做纠纷调解的“老黄牛”。
娄山后社区建成时间较早,隔音效果较差,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噪音影响邻居的生活,由此引发的邻里纠纷也不在少数。今年5月份,居民刘先生给王惟号打电话“哭诉”,他因为每天工作很晚才能入睡,其楼上居民张大爷养了一只鸟,每天一大早就起来逗鸟,鸟叫声严重影响到他的睡眠。他多次找张大爷沟通均没有效果,双方关系也剑拔弩张。
为此,王惟号多次上门与张大爷谈心。张大爷也因这件事感到苦恼,他现在一个人在此独居申银优配,缺少家人的陪伴,这只鸟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也不想影响别人休息,只是每天醒来逗鸟已经成为他的习惯,经常会因为这种习惯,无意识地影响到别人。虽然每次交谈后,张大爷会克制自己,但习惯终究难以改变,过了两三天后又开始逗鸟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惟号与王大爷的女儿取得联系,探讨解决办法。王女士在得知父亲给他人生活造成困扰,深感歉意,在经过多次沟通后,王女士决定在其住处附近租一套隔音效果好的房子将父亲接过去,即解决了噪音问题,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
他是社区平安的“守护者”
“既然是社区民警,我就要常驻社区,对于一些紧急警情,社区民警处警高效迅速,群众才能觉得更安全。”王惟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今年5月份,王惟号在辖区走访时,突然接到派出所电话,称其辖区居民王大爷正遭遇电信诈骗,多次拨打电话均无法接通。王惟号闻讯立即赶赴王大爷家中,同时联系其亲属,协助做好劝阻工作。到达王大爷家门口时,王惟号隔着门能清晰的听到王大爷正在与骗子通话。在王惟号言辞恳切,耐心地劝导下,王大爷也逐渐开始清醒起来。犹豫间,其儿子赶回家中,及时开门为大爷按下“止损键”。
虽然这次处置及时,王大爷没有被骗,但王惟号看得出他还没有完全相信民警,对骗子仍抱有幻想。为了彻底让王大爷醒悟,王惟号一方面告诫其子女看管好老人的钱财,不要让他在网上支付,另一方面多次上门向大爷讲解类似的案例,剖析作案手法、特征和危害。久而久之,王大爷终于看清其中的套路,不禁感叹:“幸亏民警及时处置,要不然我攒下的养老钱真就没了!”
19年弹指一挥间,从满头青丝到两鬓白发,王惟号扎根社区坚持为民服务,没有侦破大案、要案后的掌声,有的只是一颗对人民群众的火热之心,一片对辖区群众的赤诚之心。
恒运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